术致科技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字体 > 字体答疑 > 正文

字体答疑

敬字用行书怎么写(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)

爱字体JH2023-02-02字体答疑0
本文目录敬字用行书怎么写,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?我们该怎样对待书法的传统问题?谁写的小楷更好?为什么二田火的不行没入字库呢?汉字里最容易弄混的四个字祇祗衹袛?敬字用行书怎么写,先练习草书还是
本文目录

敬字用行书怎么写,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?

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,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,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。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、隶、草、楷、行为顺序。

敬字用行书怎么写(先练习草书还是楷书还是隶书好呢)

一、书法艺术的产生

产生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,笔画均为单线条,瘦挺有力,时露锋芒。布局多为纵行,行款错落,大小变化,疏密有致。这些最早的汉字遗迹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、章法、结字三要素。尤其是从甲骨文的结字看,已体现出线条美、单字造型的对称美。因此甲骨文的出现奠定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基础,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。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或称“钟鼎文”,整齐且笔画粗壮,起笔、收笔及运转比甲骨文圆润,曲直变化丰富。成熟的金文外形偏长,每字的大小匀称,各部分讲究呼应与配合。《毛公鼎》、《散氏盘》是其代表作。从金文遗迹看,书法的艺术性已逐渐丰富起来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国家分裂、社会动荡,各诸侯国在不同的艺术追求下,朝着各自的审美趋向发展,形成了书法艺术绚烂多彩的局面。如果说甲骨文、金文的主流始终是沿着刀刻、凿铸道路发展;那么,春秋战国时期,毛笔开始在书法上广泛应用。毛笔表现力丰富,特别是内蕴的笔法技巧,构成了以后中国书法的重要要素──书者的情性、审美趣味、用笔技巧等。从尚存的这一时期的“石鼓”拓片中看,结字比金文有更大的规律性,笔画遒劲凝重,结构茂密浑厚。“石鼓文”开始向小篆转化。它不仅是以后秦统一文字的基础,而且对后代的书法风格影响极大。

二、书法艺术的发展

秦统一后,秦始皇下令“车同轨,书同文”,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,小篆成为官方文字。文字的统一,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。从李斯的《泰山石刻》看,小篆具有字形扁长、笔画多为孤线、结构复杂的特点,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。于是,结构较为简单、笔画把圆转成方折、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。关于隶书的产生,唐代书法家张怀瓘《书断》说:“隶书者,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。”程邈因罪入狱,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,得到秦始皇赞赏,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。此为传闻,虽不足为信,但是,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,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。到了汉代,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,成为官方标准字体,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。汉代隶书笔画平直,结构简便,顿挫明显,尤其是碑刻,精妙绝伦。同时,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,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,例如“刀”做右旁时则写成“刂”,使隶书较篆书易记、易写,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,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,显得既庄重严整,又变化多姿。这种字体,上承篆书和古隶,下启楷书,用笔通行草。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。

人们在使用文字时,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,写得简便一些,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。同时,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,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,草书便产生了。唐代张怀瓘《书断》中说:“汉元帝时,史游作急就章……此乃存字之梗概,损隶书之规矩,纵任奔逸,赴速急就,因草创之意,谓之草书。”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,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,字与字之间无牵挂,称为“章草”。其代表人物有杜度、蔡邕等。《宣和书谱》中说:“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,草几于放,介乎两者之间行书存焉。”即隶法解体后,写得近于谨严些的就成了真书(楷书),写得近于奔肆些的就成了草书,介乎真、草之间的就是行书。至此,汉字的几种书写形式均已产生,写字也不仅仅在于实用,美感和享受也成为发展的动力,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时期。

三、书法艺术的成熟

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。在发展中,书法艺术形成如下特点:其一,草、楷、行各体已完全成熟,中国书法的技法体系基本形成。后世的技法在此基础上虽有所丰富和变化,但不再有本质突破。三国时期汉字书写发展为真书阶段,真书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书体,一般认为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正体,是“楷模”,因此一直流传至今。其字方笔直势渐占主导地位,横笔尽量少作或不作燕尾笔势,撇捺亦不向上挑出并缩短长度。钟繇被尊称为“楷法之祖”。东晋王羲之,正、行、草各体皆精,王献之的《洛神赋十三行》是这一时期的精品。其二,书法走向完全自觉的阶段,书法在社会各阶层普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。史载:师宜曾在酒店壁上作书,观者纷至,致使酒店兴隆。其三,文人有意识地追求书法之美,把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,并在技法功夫、审美风貌上孜孜以求。书法艺术上出现了贴与碑两种不同的风格,呈现出婉丽风流和雄奇朴拙的书法艺术境界,尤其是楷书和行书,已达到成熟阶段。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,大批文人荟萃江东。美丽富饶的江南风光,使书法家们在艺术上更讲求遒润婉媚。

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。当时,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。唐代博大气象所形成的唐人激越的胸襟和心态,在书法艺术上体现为洒脱奔逸、恢宏宽博的气势。唐代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,今天仍有“学习楷法从唐入手”的说法。其代表作有颜真卿的《多宝塔碑》和柳公权的《玄秘塔碑》。它们或壮美森严,刚正厚重,体现郁郁盛唐气象;或骨力劲健、均匀而瘦硬,体现书者“心正则笔正”的书法意念。有唐一代我国书法艺术进入全盛时期。

四、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时代

宋以后,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,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风格,以发挥个性为主。宋代由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,统治者重文轻武,书法成为文人普遍爱好的一项艺术,随意挥洒的行书尤为盛行。著名的是宋四家:苏东坡的书法书卷气极浓,给人以超脱世俗之感;黄庭坚的书法体势异常开张,以特别紧密或特别疏松作巧妙对比,在豪宕中不时露出韵致;米芾因其生性倜傥不羁,以顿挫为含蓄,结构矫侧练达,神采淋漓;蔡襄的书法也有新意。元代书家、画家集于一身者居多,书家不事丹青尤可,画家则决不可不习书法。中国画有题跋文款即始于元代,这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极为深远。明初几位皇帝如朱元璋、朱棣都喜爱书法。国家设有中书科,凡能书者,授官中书舍人,在内阁中办理文书。但是,明人书法基本上为元代书法的延续,没有大的突破。清代是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,书坛渐成“帖学”和“碑学”二水分流的局面,导致了书法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分化。清初四大家:汪士宏、何焯、陈亦禧、姜宸英,他们专以帖学取胜,在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中影响很大,不少还是宫廷书家。同时由于他们过多的沾染馆阁习气,终不免走下坡路。游弋于碑帖之间的书家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,有诗、书、画三绝之美誉,书初学欧,染馆阁习气,后仿黄山谷,又受石涛隶书影响,揉入画兰、竹之笔意,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,体现出前碑派破帖的特征。

但是,清代书家们将中国书法艺术两大传统较完整地开发出来,对中国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传承作用。如: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的《广义舟双楫》是碑学的重要理论著作,对碑学及碑学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出现顺序:甲骨文、金文或称“钟鼎文”、篆、隶、草、楷、行。

出现时间: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;商周时期出现的金文(或称“钟鼎文”);秦朝的小篆;秦朝的隶书;汉朝草书;三国的楷书;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行书,王羲之把行书推向巅峰, 唐代发展了楷书、草书。

我们该怎样对待书法的传统问题?

传统书法泛指中国文字字形、结构、形式所要表达的艺术理念,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,与书法的关系。

有过书法经验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会,即围绕书法来进行的相关知识学习,似乎对书法作品没有质的提升。在书画学术体系的学习中,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经验的运用。这种学习仅增加了对书法相关性的认知,和运用思想观念将书法进行美学上的形式发挥,却无关书法的本质意义。

当代的传统艺术总是提倡创新,但创新的目的是什么?纵观书史三千载只有字体的演变,没有以创新形式性的书法而铭记史册的书家,而这种历史的价值取向,必然包含着书法传统意义的精神体现。

我们今天的书法人很尴尬,站在古人的面前,却无法与其一较高下。因为找不到与其较量的准则尺度。唐时还有对书画神品、逸品、妙品、能品的衡量法度,但不知这把法尺何时丢失了。

现代应该做的是对于书法的推广和普及,从学生做起,了解和掌握和欣赏书法,让国粹得以延续。

谁写的小楷更好?

大家好!我是魅影手写,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。

王羲之(321-379),字逸少,旷之子,导之侄,瑯琊临沂(今山东临沂)人。官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人称“王右军”。早岁从卫夫人学书,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,遂改变初学,採择众长,备精诸体。小楷尤工,已脱去钟繇隶意,雄逸俊雅,变化生动。其小楷代表作有《黄庭经》《东方朔画赞》《乐毅论》《孝女曹娥》等。

《黄庭经》,原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,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。现传《黄庭经》有《黄庭内景玉经》《黄庭外景玉经》《黄庭中景玉经》三种。王羲之所书的这卷《黄庭经》,即指《黄庭外景玉经》。

《黄庭经》其内容可以概括为:

1)重点论述的问题有:强调吐纳行气;勤于咽津滓海,时时保精、固精;永持恬淡无欲;巩固守一之法。

2)论述长生久视之道,分别论述人体各主要器管的大略及其主要生理作用。为了修炼得法,又把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,每部有八景神镇守,合称二十四真神;人如果能调养真气,就能消除疾病,长生不老。

3)阐述黄庭三宫及三丹田与养生的密切关系。

4)存思黄庭,炼养丹田,积精累气为宗旨,执行不殆为要诀。

唐孙过庭《书谱》云:“写《乐毅》则情多怫郁,书《画赞》则意涉瑰奇,《黄庭经》则怡怿虚无,《太师箴》又纵横争折。暨乎兰亭兴集,思逸神超,私门诫誓,情拘志惨。所谓涉乐方笑,言哀已叹。”

清包世臣赞叹道:“秘阁所刻之《黄庭》、南唐所刻之《画赞》,一望唯见其气充满而势俊逸,逐字逐画,衡以近世体势,几不辨为何字。盖其笔力惊絶,能使点画荡漾空际,回互成趣。”

《黄庭经》虽享大名,然现存诸本多为后人摹刻,在字法、章法上多少参有摹刻者的审美意趣,韵味略有不足,学书者需参看魏晋同时期的书跡,才不至于被刻本皮相所囿。

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亦为魏晋楷书典范。王献之(344—386),字子敬,小字官奴,羲之之子。官至中书令,人称“大令”。善正、行、草书。幼学父书,次习张芝,后改制度,遂成一家法,与父齐名。王献之书法是王羲之书法的延伸和发展,虞龢《论书表》称“父子之间又为今古”,合称“二王”“羲献”。

《洛神赋十三行》的内容为曹植名篇《洛神赋》。王献之此书墨跡在宋元间尚流传,后佚。拓本仅存中间的十三行,遂得名。碑前款署”晋中(书令)王献之书“,为后人所补。历代对《十三行》评价都非常高,称为“小楷极则”。

《宣和书谱》载:”(唐韦权)尝与人论书,云:'《洛神赋》数纸,足下曾见之否?当在钟繇之上。''

宋董逌《广川书跋》云:'子敬《洛神赋》,字法端劲,是书家所难。偏旁自见,不相映带;分有主客,趣向整严,非善书者不能也。“

王献之《十三行》的结构变化较王羲之的传世小楷诸刻本更为生动,比较“放”。结字”任随天真“,章法更显从容自然,富有动态。

二王小楷谁好已分明。

希望对您有帮助!谢谢观看!

为什么二田火的不行没入字库呢?

谢邀!这个问题很有趣。

敬世江是四川省南部县升钟镇人,著名硬笔书法家,四川省南部县硬笔书法协会会员。退休前是升钟职业中学高级教师。

退休后,敬世江先生的字体因为被收录於“古今书法名家字库”而为人知。由于敬先生行事低调,从不张扬,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其详细信息。以致于很多爱好书法的朋友在网上打听他,甚至认为敬先生是清代书法家。

字库收录,是要求字写得规范准确,漂亮大方,易识易认,使用起来又使人感到轻松活波,心情愉悦。字体以行书为主。我所知道的,老一辈的启功先生,舒同先生,刘炳森先生,徐伯清先生等等。中青年龙开胜先生(行书)。

敬世江先生的书法,根基完全是唐人智永《草书千字文》,孙过庭《书谱》的笔法,字法,把这两个人的小草,行书化了。看单字无可挑剔,但先生的章法非常简单,单调,成篇的作品,反而不好。这可能是他不出大名的原因之一。

为什么二田火的不行没入字库呢?

二田的楷书作品,入字库可能难。因为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。有欧阳询的欧体就够了。二田比欧阳询,当然没有优势啊。不然的话,早就库了啊!还能等到如今?

看看敬世江先生的字儿吧。

关注“快乐书法营”,快快乐乐玩书法

汉字里最容易弄混的四个字祇祗衹袛?

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,在这庞大的汉字群体中,人们难免会把一些字型结构相近的字,即形近字读错或写错。

比如“祇、祗、衹、袛”等,它们的字形非常相近,但是意思却不尽相同,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祇、祗、衹、袛这四个字之所以容易写错,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,乍一看,好像都一样,但仔细比较,不同之处就显现出来了。

“示字旁”和“衣字旁”只是一点之差,“氐”和“氏”也是一点之差,所以有时难免会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。

那么,如何才能有效记住“祇、祗、衹、袛”这四个字的不同之处,而不会混淆呢?

汉字作为表意文字,是形、音、义的结合体,它经历了甲骨文、金文、篆书,小篆书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和草书的演化,逐渐形成了如今我们使用的简体中文字符。

所以其字形和字义、字音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只有弄清楚它们每个字的由来、读音和意思,才能牢牢地记住它们,而不会认错!

一、组成

如果仅从字的组成上来看,前两个字“祇”与“祗”的偏旁是“礻”字旁,而后面两个“衹”与“袛”的偏旁是“衤”字旁。

第一个字“祇”与第三个字“衹”,右边都没有一点,而第二个字“祗”和第四个字“袛”,右边都有一个点。所以仅从这四个字的组成上来看,我们很难区分它们。

二、读音

第一个字“祇”,为多音字,有两个读法:[qí]、[zhǐ]

第二个字“祗”,读[zhī]

第三个字“衹”,它是个多音字,既可以读[tí],也可以读[qí],还能读[zhǐ],其中我们用到最多的读音是第一个。

第四个字“袛”,读[dī]

三、意思

第一个字“祇”,本意是指地上的神仙。

当它读[qí]时,我们可以看看它的偏旁,是是“礻”,一般带有“礻”字旁的汉字,多与神灵有关,代表着神仙、神力。《说文》有写“祇,地祇也”;《尸子》中也有说道:天神称为灵,地神称为祇。

“祇”常和神字一起搭配组词,如神祇,就是泛指一切天神。

鲁迅在文集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《第二篇神话与传说》里写道:“天神地祇人鬼,古者虽若有辨,而人鬼亦得为神祇。”

在《山海经》中就记载了许多上古神祇。第一时期的神祇,便是诞生于先天的神,如盘古、女娲等创世神;与天地同时期出现的神祗,如吴天、伏羲等,他们都是超脱于一个世界秩序之外的圣神,实力无比强大。

读过《西游记》的人大都记得,那个被孙悟空呼来喝去的“土地爷”,长着银须白发,慈眉善目。因受“地方性”的不同,土地爷的庙宇就千差万别,有庄严的,也有简陋的,但香火都颇盛,就像老话说的“土地老爷本姓张,有钱住瓦屋,没钱顶破缸”。

土地爷就是我国民间信仰中,百姓普遍崇拜的神祇。

当它读[zhǐ]时,它的意思同“只”,较为少用。

第二个字“祗”,是恭敬的意思。

《左传》里写道:“父不慈,子不祗”,就是说父亲不慈祥,子女就不会尊敬他,所以“祗”字就是尊敬、恭敬的意思。

组词:祗候。

古时把恭迎,问候称为“祗候”。在佛教名书《联灯会要》卷六《赵州观音从谂禅师》有这样的描述,“师云:“小心祗候着。”

到了宋代,“祗候”成为官名。元明时期,把官府差役,仆从头目也称为祗候或祗候人。关汉卿在杂剧《窦娥冤》里写道:“丑扮官人引祗候上。”“祗候”,就是指楚州山阳县的衙役。

第三个字“衹”,具有只、恰好、正的意思。

一般带有“衤”字旁,大都与服饰有关,表示衣服、被面、穿着等。

当它读[tí]时,是指橘黄色的丝织品。

读[qí]时,组词“衹衼”,是指僧尼穿的衣服,如袈裟等。

读[zhǐ]时,在古籍中,“衹”和“祇”常通用。 如在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晋未可灭,而杀其君,衹以成恶。这里“衹”同“祇”。

第四个字“袛”,它也与衣服有关,只是用途比较单一,表示贴身穿的短衣。

组词:袛裯,相当于现在的汗衫。

在《三国志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:“公其袛服朕命,克广德心,以终乃显烈。”,所以,它就是古代的一种服饰。

清代有首诗写道:“从子故乡来,短衣缚袛裯。”这句话就描写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劳动人民形象。

四、这四个字的区分

逐一解释完了这四个字的组成、读音、意思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最容易混淆的第一个字“祗”和第二个字“祇”的区别。

在生活中,大家可能也遇到过这种情况,就是在一些文章中会出现神祗(zhī)这个词,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,这个词语并不存在,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神祇(qí)。

“祗”与“祇”相差一点,也就是前者比后者多了一点。那么面对“神祇”,人们都需要多一点敬畏之心!

如果这样理解,或许我们就能很快区分与记住这个“祗”字了!

关于这个“衹”字,在1955年12月发布的《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》、与1964年5月发布的《简化字总表》中,“衹”被定为“祇”的异体字,和“只”的繁体字。

所以第二个字“祇”和第三个字“衹”读zhǐ时,这俩字常通用。

在这四个字中,只有第四个字“袛”,最为单纯,读音、意思单一,所以不容易与其他三个字混淆。

结语

祇、祗、衹、袛”,这四个字算不让很冷僻,从使用频率上来说,除了“祇”字,会经常出现在一些宗教文化,和蛮荒小说中外,其余三个字使用得就比较少。

但即便如此,人们在使用“祇”字时,还是有不少人容易与其他三个字混淆,所以还是有必要区分清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