术致科技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字体 > 字体答疑 > 正文

字体答疑

游字隶书怎么写(还能练书法吗)

爱字体JH2023-02-04字体答疑0
本文目录游字隶书怎么写,还能练书法吗?行书的学习步骤是什么?三字经释文和译文?王羲之的书法有师傅吗?初学楷书者可以学赵孟頫的字吗?游字隶书怎么写,还能练书法吗?看到这个题目,我特别兴奋,我今年也刚好6
本文目录

游字隶书怎么写,还能练书法吗?

看到这个题目,我特别兴奋,我今年也刚好62岁。首先,对您喜爱书法的热情表示一千个赞扬和支持! 其次,老年人练书法好处多多,书法具有健身益智、愉悦心情、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等作用。总之,练书法百益无害,选择练书法就等于选择了快乐与健康…… 绝对是明智之举。

游字隶书怎么写(还能练书法吗)

我本人是正宗的五零后。我是从小开始学写毛笔字的,已有五十年练书法的亲身经历,期间各种书体、字体,小楷、大楷、榜书、地书都练,一直没有定位于专工某一种体式。我的初衷就是健身娱乐,所以,一直是业余爱好者。

十八年前,因原工作单位在国企改革中解体了,为谋生计,于2000年办了个书法培训班,从此,误打误撞走上了书法专业教学之路。我除了自己带学生,也曾给某老年大学等单位代过书法课,由此接触过很多大龄学员,当中有的老年朋友比我年龄还大。他们(她们)多是退休后有闲暇时间了,练毛笔字主要为了娱乐健身,或者说是圆书法梦。

对于中老年人来说,尤其是退休之后,选学书法这个项目,是最好的事儿啦,即健身又娱乐,还不讨人烦,没准儿对小孙孙还能起着示范一带头作用,借以引导宝宝从小喜欢书法,为他们培养兴趣爱好点燃引线……

据我所知,多数老年人学书法,主要是出于兴趣爱好,修炼性情、养心健身、休闲娱乐,别无非份所求。所以,我特别建议老年朋友,尽量不要学笔法动作繁杂、字形过于规矩,像电脑字库里的印刷体似的,甚至带有仿宋体美术字特质的那种字体,例如炳森隶书、任政楷体等。因为,这类字虽然好看,但是技法难度较大,结构不易掌握,容易产生心烦意乱、情急性燥心理,原本是想借助书法这个载体,找到愉悦身心的快感,反而弄巧成拙把情绪搞糟了,岂不是得不偿失?

我觉得,老年人学书法,应该把练字当作是一种变相的文体活动,犹如跳广场舞、打太极拳一样,不要在乎专业化程度怎么样,也没必要写得多么漂亮好像字帖似的,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与气质锻炼,重要的是从中发现笔墨情调有许多乐趣,感受书法魅力带来的心灵鸡汤,自我陶醉,释放心性,这才最关键的。

从这一点来讲,老年人练习毛笔字,应当本着难点小、门槛低、见效快为原则,先从简单易学的书体或字体入手为好,并且要选择适合自己笔性与手感的范本,比如: 大篆、隶书、行书、草书。这类字体雅俗共赏、个性中庸、内涵丰富,技术性与艺术性并存,字体不刻板,写起来比较自由,不受约束,有充分发挥的空间,兼容性好,书写过程中不感觉别扭,随心所欲,尤其没有副作用。

关于选择字帖问题。如果,特别喜欢楷书,建议最好练赵体,例如《读书乐》、《福神观》之类比较工整的字体。如果有条件的话,用电脑和复印机,把赵孟頫毛笔小楷字帖,放大到10厘米左右再临摹,这样也可以。

△图为赵孟頫《读书乐》

我特别祟敬赵孟頫,他的书法自成体系。师承前贤,取法高古,笔笔有宗,皆有出处,可以说,一帖一貌,风格迥异,各有千秋,别有洞天。有人说赵体太媚俗,其实不然,那是他对赵孟頫的书法渊源没有研究。

赵体特别讲求内功修炼,仔细品读赵孟頫的名作,就会发现,他写的字看似简单随意,实际上是一丝不苟,超乎寻常。他写的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的碑文,或是道教、佛教经文,因此,在技艺表现手法方面,字里行间蕴含着思想,笔墨深处隐藏着动机,真正称得上雅俗共赏。比如,侧重于利用线性质感表情达意,对文字原著进行二度创作,通过笔触演绎,使其得到升华。这一点,赵孟頫绝对高人一等,是历代书法家当中最为难能可贵之处。试想,清朝历代皇帝都学赵孟頫的字体风格呢,你敢说赵体字俗?

再说了,练书法即不是想出名,也不是进行专业研究,更没有当一代宗师的痴心妄想,千嘛那么求真儿叫劲? 练就练自己心仪的、有益身心健康的字体。

如果不喜欢赵体,那就建议练颜体《勤礼碑》这个帖。最好别写10厘米以下的小字,将它放大到15厘米左右,或25厘米左右,甚至30厘米以上,近似于50厘米左右的榜书为宜。这样书写能拉开架式,加大腕、肘运动范围。当然,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,应该因人而异。具体写多大字合适,酌情而定。我这是抛砖引玉。

《勤礼碑》这个字体别具一格,具有先天性大骨骼,气血充沛,筋肉丰腴等特点,固有优越的再造条件和可塑性。尤其是动作果断,干净利落,有舞刀弄棒之势,这一点是其它楷书绝无少有的长处。

也可以从魏碑当中选择柔美大方、洒脱劲健风格的字体练习。魏碑不仅是楷书开创者之先驱,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书法系统,品类不胜枚举,风格千姿百态,可以用世外桃源来形容。领略魏碑风采,好像看电视节目中戏曲频道梨园春色栏目一样,各具造像,风情万种,妙趣无穷。相信,至少有一两款适合您,说不定练上魏碑,瘾头大作一发不可收拾。

练行书字体,比较适合大众审美心理。同样,建议不要学《兰亭序》、《圣教序》等所谓名帖,练它们有哪些难点我就不说了。还是把握一个原则,娱乐为主,简浅易作,不求功力,但求裨益。所以我认为,练行书还是赵体最适合,比如《寿春堂》、《长春道院记》……可以到〈书法欣赏网〉上专门查赵孟頫。

或者练宋高宗《千字文》,乾隆《游避暑山庄诗》……

实践证明,老年人身体自然条件所限,眼高手低,力不从心,多有眼花、手拙,动作不协调等形情,所以,不宜选学技术含量大、精度要求高的字体,例如欧体、柳体、瘦金体、铁线篆或小楷,除非是喜欢的不得了。因为,这类字体训练难度大,笔法、字法很难把握,极容易出现写不像、效果差、周期长等情况,关键是有副作用,很容易刺激心态出现腻烦,着急上火,弄不好把书法兴趣练没了。

另外,如果没有极特殊情况,建议到室外广场去,以早晨练、晚遛弯儿的方式,坚持水写地书也是非常好的,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
写地书的笔,多是海绵头的,画廊有卖。也可以用饮料瓶、拖布杆、旧沙发垫子自己制作。 水写地书练习方法,与练毛笔字是一样的,而且由于笔大、字大,稳定性好,比拿毛笔好撑控。也可以临写碑帖、字帖,各种书体、字体任意挥洒。实际上,地书属于榜书之列。即节省笔纸墨耗费,同时又是健身书法形式,有益无害,好处颇多。

总之,啰嗦了这么多,目的就是一个: 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老年朋友,积极主动的参与书法健身活动。身体好、精神棒比什么都重要!

我相信,如果你进入了书法这个圈子,就会有相逢恨晚的感觉,可比抽烟、打麻将好多了,从此返老还童,心灵有所寄托,视书法为情侣,不在孤独寂寞……

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,或关注我互动交流。谢谢!

行书的学习步骤是什么?

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,我的回答如下:

我认为学习行书在具体步骤上并没有一定之规,非要先学哪个,后学哪个。但虽然这个没有硬性标准,你却可以从他人的学习经验中有所借鉴。

一般来说,学习的过程都是先易后难,学习书法也是如此,先从比较容易上手的帖开始入门,这就有一个选择字帖的问题,也是学习行书的第一步骤。

很多学书者的行书学习之路是从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开始的。

事实上,《兰亭序》也确实比较适合初学者,从用笔上看,《兰亭序》仍以中锋为主,这对大部分从唐楷入手行书的初学者来说毫无陌生的感觉,上手比较容易。

·王羲之《兰亭序》

在结字上看,《兰亭序》介于行与楷之间,笔画连带很少,几乎都是字字独立的,这对写惯了楷书的爱好者来说,也是一个好消息。

可以说《兰亭序》对想学习它的初学者很友好,它以较低的门槛对初学行书的书法爱好者敞开了大门。

还有人认为,学行书以《圣教序》入手比较好,因为《圣教序》是集字碑刻,其特点就是严谨,而且确定是王羲之所写,所以更适合初学王字的人。

·王羲之《圣教序》

但相反意见是,正因为《圣教序》是王羲之的集字碑刻,不是一挥而成,不是连贯书写,所以《圣教序》缺少行书中最重要的“行气”和连贯之势,不适合初学者。

其实这个就见仁见智了。我认为,不论《兰亭序》还是《圣教序》,都是公认的行书经典范本,选择哪个都有道理,完全可依个人喜好加以选择。

可供初学行书的书法爱好者选择的行书法帖有很多,我之所以推荐上述两种,纯粹是经验之谈,原因就是那是很多初学行书者常见的选择。

当然你也可以依个人兴趣和喜好选择别的帖,比如,颜真卿或米芾等人的行书。

有人又说,米芾的行书难度较大,中锋、侧锋转换很多,并且结字上也较难掌握,不适合初学者。

但我还是那句话,就是这个完全看个人兴趣,你说你就喜欢米南宫的字,也不能不让你学不是,这个既无条文规定,也不归法律管辖。

·米芾行书作品

米芾的行书是难练,想学好不太容易,但有志者事竟成。万事就怕有毅力,肯下苦功。

而且,上手就学米,且取得成就的书者也大有人在。

比如,当代女书法家周慧珺先生,早期由楷书转行书就练米字,几年后就学有所成,堪称为学书者树立了榜样,成为学米标杆,为世人所赞叹。

·周慧珺书法作品

所以,选什么字帖既可参照他人常用之经验,也可依个人兴趣来定。

选好了字帖只是第一步骤,接下来就要以刻苦的精神开始临习。

临行书和楷书有所不同,楷书中要求的那些起始折转上的一些规矩和之类的动作,在行书中反倒多余。行书讲究流畅,讲究笔断意连,过多的顿笔和回锋会破坏行意,变成阻滞。

所以,这些由楷转行之中的一些问题,要适当避免。

行书临帖,不要临一笔就停下看帖,然后再往下临,要养成运笔连贯的书写习惯,这对今后的行书学习和创作都有好处。

选定一本行书字帖,具体要练几年?

这个完全视学书者的勤奋努力程度而定,也许几年,也许更久。

在基本掌握所学帖的用笔、结字和章法特点后,下一步骤,可以试着出帖来写,尝试搞搞创作。同时还要找找所学书家的其它行书经典作品来继续深入学习,进一步掌握其风格特点,以做到对所学书家的较通透了解。

·国展入选行书作品又几年过去后,在行书的学习上你已吃透一家,也小有所成,那下一步骤干什么呢?

其实,这时你发现,尽管你学习行书这么久,要想流畅的创作一幅作品也并不轻松,这是因为,尽管你已对一家行书有所掌握,但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。你只学其一,还须学其二。

其二是什么呢?

就是其他名家高手的经典之作,你还须在其他书家的作品里吸取精华,并为已所用。

通过对众多名家的博采众长,这时你才在行书上做到了学有所成,才能有所收获。

然后还有下一步骤吗?

当然还有,如果你想在创作行书作品时更流畅,在用笔、结字和章法上更入佳境,你还要略懂草法,在行书作品中加入草书的笔意。换言之,要以草书的笔意来写行书,这样你的作品境界才更高,才更有看头。

所以,行书的学习是一个长久的过程,是一个不断在学习中感受和浸润的过程。

不过只要你有恒心和毅力,再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久的练习,就一定能在行书学习上有所收获。

回答完毕,谢谢。

三字经释文和译文?

1、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

【翻译】人出生之初,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,天性也都相差不多,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,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。

2、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。

【翻译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,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。为了使人不变坏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。

3、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

【翻译】战国时,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,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。一次孟子逃学,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。

4、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。

【翻译】五代时,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,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,同时科举成名。

5、养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

【翻译】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,而不好好教育,是父母的过错。只是教育,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。

6、子不学,非所宜。幼不学,老何为。

【翻译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,是很不应该的。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,又无知识,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。

7、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义。

【翻译】玉不打磨雕刻,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;人若是不学习,就不懂得礼仪,不能成才。

8、为人子,方少时。亲师友,习礼仪。

【翻译】做儿女的,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,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。

9、香九龄,能温席。孝于亲,所当执。

【翻译】东汉人黄香,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,替父亲暖被窝。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。

10、融四岁,能让梨,弟于长,宜先知。

【翻译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,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,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,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。“弟”通“悌”,尊敬友爱。

11、首孝悌,次见闻。知某数,识某文。

【翻译】人生急当首务者,莫大于孝悌,故人事亲事长,必要尽其孝悌。孝悌乃一件大事。其次一等,多见天下之事,以广其所知,多闻古今之理,以广其所学。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,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。

12、一而十,十而百。百而千,千而万。

【翻译】中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: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,然后十个十是一百,十个一百是一千,十个一千是一万……一直变化下去。

13、三才者,天地人。三光者,日月星。

【翻译】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。三才指的是天、地、人三个方面。三光就是太阳、月亮、星星。

14、三纲者,君臣义。父子亲,夫妇顺。

【翻译】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,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,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,夫妻之间和顺相处。

15、曰春夏,曰秋冬。此四时,运不穷。

【翻译】春、夏、秋、冬叫做四季。季节不断变化,春去夏来,秋去冬来,如此循环往复,永不停止。

16、曰南北,曰西东。此四方,应乎中。

【翻译】东、南、西、北,做“四方”,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。这四个方位,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,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。

17、曰水火,木金土。此五行,本乎数。

【翻译】“五行”,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,是根据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。

18、十干者,甲至癸。十二支,子至亥。

【翻译】“十干”指的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又叫“天干”;“十二支”指的是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又叫“地支”,是古代记时的标记。

19、曰黄道,日所躔。曰赤道,当中权。

【翻译】太阳行走的轨迹叫做黄道,大地所在的平面位于中间,这个平面叫做赤道。根据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,不知道地球是球体,所说的赤道应该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。

地球围绕太阳运转,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。太阳运行的轨道叫“黄道”,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,这就是赤道。

20、赤道下,温暖极。我中华,在东北。

【翻译】在赤道地区,温度最高,气候特别炎热,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,气温逐渐变低。中国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。

21、寒燠均,霜露改。右高原,左大海。

【翻译】中国气候冷暖匀称而有霜露。右边是高原,左边是大海。

22、曰江河,曰淮济。此四渎,水之纪。

【翻译】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、黄河、淮河和济水,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。

23、曰岱华,嵩恒衡。此五岳,山之名。

【翻译】中国的五大名山,称为“五岳”,就是东岳泰山、西岳华山、中岳嵩山、南岳衡山、北岳恒山,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。

24、古九州,今改制。称行省,三十五。

【翻译】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,现为省,总共三十五个。

25、曰士农,曰工商。此四民,国之良。

【翻译】知识分子、农民、工人和商人,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,称为四民,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26、曰仁义,礼智信。此五常,不容紊。

【翻译】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,社会就会永葆祥和,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,不可怠慢疏忽。

27、地所生,有草木。此植物,遍水陆。

【翻译】除了人类,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,这些属于植物,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。

28、有虫鱼,有鸟兽。此动物,能飞走。

【翻译】虫、鱼、鸟、兽属于动物,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,有的能在陆地上走,有的能在水里游。

29、稻粱菽,麦黍稷。此六谷,人所食。

【翻译】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,像稻子、小麦、豆类、黄米和高粱,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。

30、马牛羊,鸡犬豕。此六畜,人所饲。

【翻译】在动物中有马、牛、羊、鸡、狗和猪,这叫六畜。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。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,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。

31、曰喜怒,曰哀惧。爱恶欲,七情俱。

【翻译】高兴叫做喜,生气叫做怒,伤心叫做哀,害怕叫做惧,心里喜欢叫爱,讨厌叫恶,内心很贪恋叫做欲,合起来叫七情。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。

32、青赤黄,及黑白。此五色,目所识。

【翻译】青色、黄色、赤色、黑色和白色,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,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。

33、酸苦甘,及辛咸。此五味,口所含。

【翻译】在平时所吃的食物中,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,有酸、甜、苦、辣和咸,这五种味道。

34、膻焦香,及腥朽。此五臭,鼻所嗅。

【翻译】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,气味主要有五种,即羊膻味、烧焦味、香味、鱼腥味和腐朽味。

35、匏土革,木石金。丝与竹,乃八音。

【翻译】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,分为八种,即匏瓜、黏土、皮革、木块、石头、金属、丝线与竹子,称为“八音”。

36、曰平上,曰去入。此四声,宜调协。

【翻译】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、上、去、入四种。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,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。

37、高曾祖,父而身。身而子,子而孙。

【翻译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,曾祖父生祖父,祖父生父亲,父亲生自己本身,自己生儿子,儿子再生孙子。

38、自子孙,至玄曾。乃九族,人之伦。

【翻译】由自己的儿子、孙子再接下去,就是曾孙和玄孙。从高祖父到玄孙称为“九族”。这“九族”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。

39、父子恩,夫妇从。兄则友,弟则恭。

【翻译】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,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,哥哥对弟弟要友爱,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。

40、长幼序,友与朋。君则敬,臣则忠。

【翻译】年长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长幼尊卑的次序;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。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,官吏们就会对他忠心耿耿了。

41、此十义,人所同。当顺叙,勿违背。

【翻译】前面提到的十义:父慈、子孝、夫和、妻顺、兄友、弟恭、朋信、友义、君敬、臣忠,这是人人都应遵守的,千万不能违背。

42、斩齐衰,大小功。至缌麻,五服终。

【翻译】斩衰、齐衰、大功、小功和缌麻,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。

43、礼乐射,御书数。古六艺,今不具。

【翻译】礼法、音乐、射箭、驾车、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,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。

44、惟书学,人共遵。既识字,讲说文。

【翻译】在六艺中,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。当一个人认识字以后,就可以去研究《说文解字》,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有帮助的。

45、有古文,大小篆。隶草继,不可乱。

【翻译】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草书,这一定要认清楚,不可搞混乱了。

46、若广学,惧其繁。但略说,能知原。

【翻译】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,实在是不容易的事,也无从下手,但如能做大体研究,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。

47、凡训蒙,须讲究。详训诂,明句读。

【翻译】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,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,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,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。

48、为学者,必有初。小学终,至四书。

【翻译】作为一个学者,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,把小学知识学透了,才可以读“四书”。

49、论语者,二十篇。群弟子,记善言。

【翻译】《论语》这本书共有二十篇。是孔子的弟子们,以及弟子的弟子们,记载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。

50、孟子者,七篇止。讲道德,说仁义。

【翻译】《孟子》这本书是孟轲所作,共分七篇。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、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。

51、作中庸,乃孔伋。中不偏,庸不易。

【翻译】作《中庸》这本书的是孔伋,“中”是不偏的意思,“庸”是不变的意思。

52、作大学,乃曾子。自修齐,至平治。

【翻译】作《大学》这本书的是曾参,他提出了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主张。

53、四书熟,孝经通。如六经,始可读。

【翻译】把四书读熟了,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,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。

54、诗书易,礼春秋。号六经,当讲求。

【翻译】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,再加上《乐》称六经,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,应当仔细阅读。

55、有连山,有归藏。有周易,三易详。

【翻译】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,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,这三部书合称“三易”,“三易”是用“卦”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。

56、有典谟,有训诰。有誓命,书之奥。

【翻译】《书经》的内容分六个部分:一典,是立国的基本原则;二谟,即治国计划;三训,即大臣的态度;四诰,即国君的通告;五誓,起兵文告;六命,国君的命令。

57、我周公,作周礼。著六官,存治体。

【翻译】周公著作了《周礼》,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。

58、大小戴,注礼记。述圣言,礼乐备。

【翻译】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《礼记》,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,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。

59、曰国风,曰雅颂。号四诗,当讽咏。

【翻译】《国风》、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、《颂》,合称为四诗,它是一种内容丰富、感情深切的诗歌,值得去朗诵。

60、诗既亡,春秋作。寓褒贬,别善恶。

【翻译】由于周朝的衰落,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,所以孔子就作《春秋》,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。

61、三传者,有公羊。有左氏,有谷梁。

【翻译】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《公羊传》,左丘明所著的《左传》和谷梁赤所著的《谷梁传》,这些是解释《春秋》的书。

62、经既明,方读子。撮其要,记其事。

【翻译】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。子书繁杂,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,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。

63、五子者,有荀扬。文中子,及老庄。

【翻译】五子是指荀子、扬子、文中子、老子和庄子。他们所写的书,便称为子书。

64、经子通,读诸史。考世系,知终始。

【翻译】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,再读史书、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,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,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。

65、自羲农,至黄帝。号三皇,居上世。

【翻译】自伏羲氏、神农氏到黄帝,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、非常伟大,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“三皇”。

66、唐有虞,号二帝。相揖逊,称盛世。

【翻译】黄帝之后,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,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,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,在两位帝王治理下,天下太平,人人称颂。

67、夏有禹,商有汤。周文武,称三王。

【翻译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,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,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。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。

68、夏传子,家天下。四百载,迁夏社。

【翻译】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,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。经过四百多年,夏被汤灭掉,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。

69、汤伐夏,国号商,六百载,至纣亡。

【翻译】汤朝征讨夏朝,定国号为商,过了六百多年,直到纣的灭亡。

70、周武王,始诛纣。八百载,最长久。

【翻译】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,杀死纣王,建立周朝,周朝的历史最长,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。

71、周辙东,王纲坠。逞干戈,尚游说。

【翻译】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,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。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,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。

72、始春秋,终战国。五霸强,七雄出。

【翻译】东周分为两个阶段,一是春秋时期,一是战国时期。春秋时的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。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。

73、嬴秦氏,始兼并。传二世,楚汉争。

【翻译】战国末年,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,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,建立了统一的秦朝。秦传到二世胡亥,天下又开始大乱,最后,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。

74、高祖兴,汉业建。至孝平,王莽篡。

【翻译】汉高祖打败了项羽,建立汉朝。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,到了孝平帝时,就被王莽篡夺了。

75、光武兴,为东汉。四百年,终于献。

【翻译】王莽篡权。改国号为新,天下大乱,

王羲之的书法有师傅吗?

王羲之的书法当然有师傅,但是对于王羲之的书法到底师从哪些师傅、分别学习了什么东西,人们的认识差别就很大了。

据笔者学习研究,王羲之学习书法,主要有四位老师,按照他学习书法时间顺序分别是卫夫人、叔父王廙、魏锺繇、东汉张芝。

卫夫人名铄,字茂漪,是西晋大书法家卫瓘的侄女。她师承蔡琰,学习锺繇楷书,被认为是东晋杰出的女书法家。王羲之自述“少学卫二人”,大约七岁至十一岁向卫夫人学书法。一般认为她是王羲之的第一位书法老师,主要教王羲之书法基础、锺法楷书。卫夫人传世书法遗迹只有《淳化阁帖》和《大观帖》中的《卫稽首和南近奉勅写急救章,还被人评为伪作。

王羲之的第二位书法老师是他的叔父王廙。瞿睿所著《书圣王羲之》中的说法是,王廙多才多艺,篆、隶都很擅长,尤其是学习锺繇的楷书,被称为过江后第一人;王羲之七岁时先跟其叔父王廙学了三四个月的书法,打下了不错的书法基础。刘涛著《中国书法史》(魏晋南北朝)中的说法是,王廙是东晋早期艺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,不仅擅长正书,兼攻行书、草书、飞白书,技能此卫夫人全面。王羲之改师王廙,在十余岁至二十岁之间,书法的学习当由正体扩展到行书、草书、飞白书的技法。王廙治书法遗迹也不多,《淳化阁帖》、《大观帖》中可见到。

王羲之的第三位书法老师应该是锺繇。锺繇是魏国大书法家,被后世誉为楷书鼻祖。从孙过庭《书谱》中王羲之自己的说法“吾书比之锺张,锺当抗行”看,锺繇虽然不可能手把手教王羲之,但是王羲之肯定大量临摹学习了这位前辈的书法遗迹。《书圣王羲之》中说,东晋承相王导于王旷死王羲之一家回会稽时,送给王羲之珍贵的《宣示表》真迹。王羲之用了好长时间研读、摹写《宣示表》。笔者推想,在东晋时代,王羲之有可能看到并学习锺繇的更多书法真迹。所以,鍾繇也应该算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之一。

王羲之的第四位书法老师应该是汉张芝。张芝距王羲之约二百年,更不可能亲手教王羲之。但是王羲之肯定也下了相当大的功夫,学习张芝的草书。不然的话,他就不可能说出“吾书比之锺张,锺当抗行,张草犹当雁行”、“然张精熟,池水尽墨,假令寡人耽之若此,未必谢之。”的话。《书圣王羲之》中的说法是,王羲之二十岁结婚之后,在其伯父王导安排下,他当了三年的秘书郎,闲职无事,就在家读书,学习篆书、隶书,重点是张芝草书。张芝草书现在流传不多,当时达官贵人肯定能看到比较多的张芝草书。

当然,王羲之的父亲王旷、伯王导都对王羲之学习书法给予了支持、指教。

初学楷书者可以学赵孟頫的字吗?

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,他写字速度快,所以雅俗共赏的字居多,但他的楷书有自己的特点,学者也很多,有几个帖子很适合新人学习

他的字中许多笔划被引用到我们适用字之中了,所以容易上手,这是最大的优点,光说欧楷九成宫无美无暇,可有多少人学习,穷其一生也没学好,那叫啥?

我喜欢写硬笔字,所以对他的行书情有独钟,感觉特别好上手,真是雅俗共赏,我们学习书法,先得是让我们有信心学下去,然后再深入学习,光说什么什么好,可学不会几天就不练了,那字再好对他有什么意义?我们现在经常有专家说…取其上得其中,取其中得其下,取其下能得啥?这理论是没错,但得看对象,对有志于当书法家的人是好的,对普通人根本就不是好理论,学几天就知难而退,还啥上中下的…